环境卫生(正高)[代码:084]

《环境卫生(正高)职称考试指南》


一、考试性质与目的

环境卫生正高职称考试是为了评价申请正高级环境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是否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卓越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该考试旨在选拔出在环境卫生领域具有顶尖水平的专家型人才,推动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

二、报考条件

1. 一般要求具有副高级环境卫生职称,并满足一定的工作年限。 2. 具备相应的学历背景,通常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3. 持有有效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并在规定的医疗机构、科研机构或相关单位从事环境卫生工作。 4. 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分要求。

三、考试内容

1. 专业知识    - 环境卫生学基础理论:包括环境卫生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环境卫生标准等。    - 环境与健康关系:熟悉环境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环境卫生监测与评价:掌握环境卫生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能够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估。    - 环境卫生管理与法规:了解环境卫生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熟悉环境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 环境卫生新技术与新方法:关注环境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具备应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专业实践能力    - 环境卫生调查与监测:能够组织和实施环境卫生调查和监测工作,分析和评价环境质量。    -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具备进行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能力,提出预防和控制环境健康风险的措施。    - 环境卫生管理与决策:能够参与环境卫生管理和决策,提出环境卫生规划和政策建议。    - 环境卫生应急处置:在突发环境事件中,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    - 疑难问题处理:能够解决环境卫生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学科新进展    - 了解国内外环境卫生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技术、新方法。    - 关注环境卫生学科的发展趋势,能够对本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考试形式

1. 考试通常采用人机对话或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时间一般为 3 小时左右。 2. 题型主要包括单选题、多选题、案例分析题等。单选题和多选题主要考查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案例分析题则着重考查临床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五、备考建议

1. 系统复习专业知识    - 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全面系统地复习环境卫生学科的各个方面知识。    - 结合教材、参考书籍、学术论文等资料,深入理解知识点,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    - 定期进行自我检测,通过做模拟题、历年真题等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并加以强化。 2. 积累实践经验    - 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参与环境卫生调查、监测、管理等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参与疑难病例讨论、学术交流活动等,与同行专家进行交流和学习,拓宽自己的临床思维和视野。    - 关注环境卫生领域的新进展和新技术,及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3. 关注学科新进展    - 订阅专业医学期刊、关注医学网站和学术公众号等,及时了解环境卫生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 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等,与国内外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取最新的学术信息和技术方法。    - 对学科新进展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动环境卫生学科的发展。 4. 提高答题技巧    - 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要求,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例如,在案例分析题中,要认真阅读病例资料,抓住关键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和准确判断。    - 注意答题时间的合理分配,避免在某一道题上花费过多时间,确保能够完成所有题目。    - 答题时要认真仔细,注意书写规范和答题格式,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导致错误。

六、考试注意事项

1. 提前熟悉考试规则和操作流程,避免因不熟悉考试系统而影响答题。 2. 携带好必要的证件和文具,如身份证、准考证、黑色签字笔、2B 铅笔等。 3. 考试前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可以通过适当的放松活动,如深呼吸、听音乐等,调整自己的状态。 4. 答题时要认真仔细,注意书写规范和答题格式。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导致错误。

总之,环境卫生正高职称考试是对考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考核。考生需要认真备考,系统复习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关注学科新进展,掌握答题技巧,
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顺利晋升正高级职称。

关于环境卫生(正高)考试的真题和答案,以下题目和答案仅供参考。

一、多项选择题

  1. 地方性硒中毒的性状包括
    A.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B. 毛发脱落
    C. 指甲脱落
    D. 皮肤损伤
    E. 神经系统损伤

    答案:A、B、C、D、E

    解析:地方性硒中毒确实可能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毛发脱落、指甲脱落、皮肤损伤以及神经系统损伤等多种症状。

  2. 下列哪些措施属于一级预防
    A. 贯彻卫生立法,开展卫生监督
    B. 降低危害,促进安全行为
    C. 健康教育和自我保健
    D. 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
    E. 定期健康检查

    答案:A、B、C、D

    解析:一级预防,也称为病因预防,旨在消除或减少健康危险因素,防止疾病的发生。上述选项中,A、B、C、D均属于一级预防的措施,而E选项“定期健康检查”通常属于二级预防。

  3. 评价室内空气清洁度常用的指标包括
    A. SO₂
    B. CO
    C. CO₂
    D. NO
    E. 微生物和悬浮颗粒

    答案:A、B、C、E

    解析:评价室内空气清洁度时,常用的指标包括二氧化硫(SO₂)、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₂)以及微生物和悬浮颗粒。虽然一氧化氮(NO)也是室内空气污染物之一,但在评价室内空气清洁度的常用指标中,NO通常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

  4. 关于氯化消毒副产物形成的因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有机前体物的含量越高,生成的消毒副产物越多
    B. 加氯量越大,生成的消毒副产物越少
    C. 溴离子浓度对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形成没有影响
    D. pH值越低,三卤甲烷生成量越大
    E. 卤乙酸生成量随pH值升高而降低

    答案:A、E

    解析:氯化消毒副产物形成的量和类型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有机前体物的含量越高,生成的消毒副产物越多(A选项正确)。加氯量越大,生成的消毒副产物越多,而非越少(B选项错误)。溴离子浓度较高时,会生成各种溴代三卤甲烷(C选项错误)。随着水pH值的升高,三卤甲烷生成量增大,但卤乙酸生成量降低(E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二、单项选择题

  1. 大气中度污染时,大气质量指数I的范围是
    A. ≤0.49
    B. 0.50~0.99
    C. 1.00~1.49
    D. 1.50~2.00
    E. ≥2.00

    答案:C

    解析:大气质量指数I用于表示大气污染的程度。根据常规分类,大气中度污染时,大气质量指数I的范围是1.00~1.49。

  2. 下列哪项不是环境流行病学暴露测量的常用指标
    A. 人群接触的环境介质中某种污染物的浓度
    B. 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含量
    C. 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代谢产物的含量
    D. 骨骼中重金属的含量

    答案:D

    解析:环境流行病学暴露测量的常用指标包括人群接触的环境介质中某种污染物的浓度、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含量以及污染物的代谢产物含量等。骨骼中重金属的含量通常不作为环境流行病学暴露测量的常用指标。

  3. 关于氟中毒的论述,错误的是
    A. 发病与性别无关
    B. 氟斑牙多见于乳牙
    C. 患氟斑牙不一定伴氟骨症
    D. 氟骨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E. 氟骨症多发病于10岁以后

    答案:B

    解析:氟中毒的发病与性别无关,氟斑牙并不一定伴有氟骨症,氟骨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且多发病于10岁以后。然而,氟斑牙并非多见于乳牙,而是多见于恒牙。

三、简答题

简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及研究方法

答案

原则

  1. 防止通过地表水传播疾病。
  2. 防止通过地表水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远期危害。
  3. 保证地表水感官性状良好。
  4. 保证地表水自净过程能正常进行。

研究方法

  1. 实验研究:包括有害物质的毒性研究、在水体中的稳定性测定、对地表水感官性状影响的测定及对地表水自净过程影响的测定等。
  2. 流行病学调查:对地表水中有害物质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从宏观上了解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以上题目和答案旨在提供环境卫生(正高)考试的一些参考。实际考试内容可能会根据考试大纲的更新而有所变化,因此建议考生在备考时紧密结合最新的考试大纲和教材进行复习。



在线学习只要3秒
  • 购买课程
  • 金瀚教育网提供了支付宝支付、网银支付、手机移动支付等在线支付方式,均安全有效,您可以选择佳的支付方式进行购买。
  • 下载客户端
  • 支持手机APP和平板电脑端苹果和安卓用户均可从各应用市场下载随时随地想学就学
  • 轻松上课
  • 适配各种电脑机型的各种浏览器浏览器和手机的数据互通,让换设备无忧无虑